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项目案例 设计园地 新闻动态 设计团队 党建/宣传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项目案例
设计园地
新闻动态
设计团队
党建/宣传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设计园地
碳中和与景观设计

lc.njfu.edu.cn   2025-03-25

作者:李小兰(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要:在全球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各个领域、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低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从景观建设领域出发,针对当下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碳汇、碳排放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碳中和;景观;设计

 

1   背景

气候变化应该是人类面临的比新冠肺炎疫情更 长期、更深层次的挑战”[1]。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20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为落实这一承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行动计划,包括“十四五”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逐步减少煤炭消耗,编制碳达峰行动计划,启动碳市场上线交易,推动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细化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等。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行业应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积极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开展绿色规划、绿色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景观建设领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不断提升。而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大多从美观度、特色化方面考虑,忽视了景观设计过程中碳排放、碳汇的问题。种类繁多的园林景观基础材料,如石材、木材、金属、苗木,在生产、加工、运输、施工、养护等不同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碳排放。所以有必要在景观建设的前期,提出一些能够有效减排固碳的措施和建议,以推进景观设计行业的绿色低碳和良性可持续发展。

2   相关概念解析

为促进景观设计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切实落实双碳目标,首先要明确碳中和的具体内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对“碳中和”定义:当一个组织在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就 是碳中和[2]

“碳中和”强调的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来抵消自身生产的二氧化碳[3]。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或“负排放”。因此,碳中和的实现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增加碳汇。碳排放主体是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消费。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 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包括地质碳汇、生物碳汇和海洋碳汇等。其中,生物碳汇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又被称为“绿碳”,是目前碳汇的主要手段,如城市中的林木、花卉、绿地等植被均属于生物碳汇,是碳汇的重要元素。

3   碳中和与景观设计

作为生产和维护生物碳汇产品的行业,景观设计包括铺装、小品、亭台楼阁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以及绿 化植被为主的软质景观。景观设计过程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规划设计、施工作业、植被养护管理等环节,碳汇主要来源于园林绿化植物的光合作用固碳、废弃材料利用和再生能源利用等。因此,应将碳中和理念上升为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从景观设计的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考虑,不断融入低碳、碳中和理念[4],平衡全阶段的碳排放和碳汇能力 ,做到有固碳功能的景观要素尽可能发挥其固碳潜力,需释放CO2的工程尽量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才能真正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3.1  软质景观

碳汇的主要来源在软质景观。传统意义上,只要增 加绿地规模并多种植物就能增加碳汇,这种观念是比较片面和缺乏科学依据的。虽然软质景观是固碳的最佳选择,但在景观设计全周期中并非一直属于碳汇,比如精致的景观树或造型树需要精心培育和修枝机进行修剪,整洁的草坪需要燃油动力的割草机进行长期维护 ,适应性差的外来树种需要工业生产的肥料和营养液定期进行养护,一年生花卉需要温室大棚精细化地培育和不间断地更换,大部分植被还需要不间断地灌溉。植被在培育、运输、种植、养护、回收全过程阶段中都会排放碳,这些碳排放有可能抵消甚至超过植被本身的碳汇能力。

3.1.1  选用适宜的植物种类 。为增加绿容量和碳汇能力,应多种大树、阔叶树、常绿树。在满足经济成本的前提下,可尽量选择规格稍大的乔木,如国槐、泡桐、无患子、枫杨等;阔叶树的绿叶表面积相对针叶树更大一些,吸碳能力自然更强,如垂柳、乌桕、乌冈栎、糙叶树等;常绿树全年都可以进行碳汇,碳汇时间每年比落叶树要多34个月,如黑松、夹竹桃、香樟、雪松、广玉兰等。

在植物品种选用方面,尽量选用管养简单的乡土树种,如耐淹、耐旱、耐寒、少病虫害、少修剪的植被品种,避免对温度和水分要求较为严格的、过于娇嫩的品种;应减少使用一年生草花,避免其更换频率高,需水量大,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同时,尽量选用当地苗圃生长的植物,避免远程采购,特别是要避免远程大树移植,除了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外,运输距离远,管理养护工作量较大,增加运输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

3.1.2  缩小草坪和色块的规模。由于草坪生长需要大量浇水、除草、修剪、除虫等措施,花卉和篱笆色块的生长快、修剪频率高,养护管理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电力以及设备等,从而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因此应缩小草坪和色块的规模。

3.1.3  控制种植密度。建设方往往会要求景观一建成即达到最佳效果,设计方应该甄别和考虑建设方的要求,要根据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生长的自然特性,留有一定的生长空间,避免短时间内因为植物自然生长或者因空间郁闭而导致病菌、虫害增加而失去期望的景观效果,甚至导致植物枯萎、死亡,进而增加碳排放等。

3.1.4  注重植物层次和丰富度。在满足绿地景观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生长空间的设置和搭配。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搭配花灌木和地被组成的多层次群落,不仅景观效果好,还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 。此外,经研究发现,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交替种植形成的混合植被群落,比单一的常绿植被群落或落叶植被群落具备更高的碳汇能力,这是因为常绿、落叶混合的植被群落为中层花灌木的生长留出空间,又保证四季的固碳能力的延续 。植物搭配的常绿品种过多会导致中下层缺少光照、降低固碳能力,常绿品种过少会使植被群落在秋冬季节的固碳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所以科学的固碳绿地,应搭配一定规模的常绿、落叶混合乔木作为上层,再补充中层、下层的花灌木和地被,保证固碳能力的长效持久。

3.2  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是景观设计全过程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硬质景观的原材料(如金属、木材、塑料、石材等)在生产、运输、施工、养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碳排放。因此,从源头合理控制硬质景观的碳排放,可以有效减少景观设计全过程碳排放总量,有助于景观建设过程实现碳中和的的目标。

3.2.1  强调景用结合。硬质景观应在满足游园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规模,避免大广场、大铺装、大体量建构筑物、大批量景观小品等的使用。对一些华而不实,既费钱又费力,后期维护投入大的硬质景观,尽量不要建造[5]。第一,在保证健身、活动、通行功能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出入口景观效果、各区域人流集中区的休闲聚集功能等需要的一些硬质铺装外 ,而其他区域则尽量少一些硬质铺装。第二,居住区尽量少设置水景。大多数硬质水景造价高、有安全隐患,关键是后期管理很复杂,增加成本投入。水体的设计首先考虑水体来源,应尽量采用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构建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收集雨水,作为景观区域浇灌的主要水源,减少公共自来水的使用。第三,尽量少一些景墙、雕塑等纯景观无功能的小品设置,总量虽小,但也有一定的碳排放。第四,对于景观提升类项目,应充分保留利用原有的硬质景观设施。

3.2.2  选用低碳材料。硬质景观材料的碳排放主要在原材料的采集、成品加工、运输、现场施工及后期管养、维修等环节。因此,硬质景观选材应注意4个方面:一是尽量选用混合材料、轻质材料、少加工材料、可回收材料或低碳材料[6],低碳材料的施工、使用和维护不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杂质,且污染较小。最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比如陶瓷颗粒片、PVC 砖、仿花岗岩、竹制材料等。鼓励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如使用木质材料取代钢筋混凝土,打造栈桥、平台等设施,减少材料来源(开采)中的碳排放。二是尽量选用当地建材,就近使用,减少运输中的碳排放。三是尽量选用自然材料的自然形状,少用花岗岩、大理石等开采困难、开采后对环境破坏大的天然材料,这些材料开采后还要进行成品切割加工、长途运输、现场施工还可能二次加工等等,减少加工环节的碳排放。四是尽量选用好管养、耐 用的材料,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等。

3.2.3  减少配套设施。配套和服务设施原则以满足功能要求为主,如灯具设计应以功能灯为主,少一些氛围灯,尽量减少其他不必要的配套和服务设施。设计中要突出重点,人流集中区域可以加强氛围营造,其他区域则弱化处理即可;景观厅廊架构也同样如此,在人流集  中区可以尽量布置体量大一些、功能齐全一些的,而在次要区域可以少布置、不布置或布置体量小一些的等。

3.2.4  巧用节能技术。硬质景观设计应注重能源节约,要少用一些需要外部电力、机器驱动和维护的景观设施设备,如喷泉、流水、扫地车等,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多考虑光伏和其他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景观照明系统等。景观地形处理尽量顺应场地现有地形,减少挖方填方工程量,控制机械作业时间。

4   总结与展望

碳中和必然会成为未来 20 多年我国的国家重点工程,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重视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更为紧迫,需要各个行业积极响应。除了传统能源行业深度减排外,还需要全行业积极探索符合本行业特征的增汇减排技术。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引入,并不是对传统景观设计行业的束缚和约束,而是为今后景观设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何把握绿色低碳的发展尺度,合理地将景观设计的美学诉求和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相融合,已经成为景观设计领域现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理念,不仅可以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建设成本,还能促进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现实意义十分重大。景观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公园、绿地的碳汇能力能否有效发挥 。因此,景观设计师应秉持更高的责任使命和历史担当 ,深刻领悟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行业实情的低碳减排新路径,推动具有实际效果的技术成果转化,以实际行动带动景观设计全过程的绿色低碳发展,为国家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贡献行业力量。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快、更好、更安全健康地达到碳中和目的。

(收稿:2022-09-02

 

参考文献:

[1]李禾 .专家:加快城市绿色转型—— 以科技创新支撑实现碳中和 [N].科技日报,2020-12-17.

[2]刘恋, 齐晓曼.国际能源署 2050 年净零排放全球路线图对我国电 力行业净零发展的启示[J].电力与能源,2021(6):615-618.

[3]唐钊.碳排放规制竞争衡平研究[J]. 学术交流,2016(05):118-123.

[4]周璐.低碳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实践[J]. 山海经,2019(7):34.

[5]陆洲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 ,2019(12):45.

[6]张伟.低碳理念下风景园林营造要点分析[J].基层建设,2018(32):41. 

作者简介:李小兰,女,江苏常州人,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转摘此文章仅供大家分享学习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