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项目案例 设计园地 新闻动态 设计团队 党建/宣传 联系我们  
 
设计理念
设计实践
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设计园地>> 设计实践
人工引导下的湿地公园生态修复

lc.njfu.edu.cn   2025-09-12

作者:孟洁然(南京林业大学工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

所谓人工引导下的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其实就是在灵活运用自然生态自有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化的湿地景观。对于人工引导下的湿地公园而言,其生态系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其湿地的恢复及建造工作上需要从物种及生境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实现对湿地公园的减量设计。

关键词:人工引导;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营建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鉴于城市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工作。而人工引导就是在人力的干预下实现对湿地公园的空间景观及生态系统所进行的有限的调控,并且在引导过程中还要实现对自然力的最大化利用。由于湿地公园本身就具备水陆生态系统的双重属性,使得其生境尤为特殊,并且物种还极为多样,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对湿地公园进行建设时,不仅要做好对场地的综合评价,还要在整合全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使新的湿地公园不单单在空间景观上满足使用需求,还能实现对湿地环境的全方位利用与保护。

1 湿地公园的营建

1.1 湿地公园的基本特点

湿地公园,其实就是指通过利用自然湿地,或者有湿地特征的一些场地,为营建出地域化的湿地景观或者修复当地的生态系统,而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特征进行模拟,并设计规划处相应的生态过程,从而最终形成集物种栖息保护、人文旅游观赏以及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集一体的综合性的湿地景观区。这也是当前在对湿地进行保护和开发时所极为常见的一种模式。通常情况下湿地公园主要具备如下几点特征:首先,湿地公园中湿生及沼生生态系统都具备一定的规模,并且在公园中主要的景观都为湿地景观;其次,湿地公园内部的生态过程应当比较完好,同时公园应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湿地生态的特征,同时在此湿地区域内部其生态过程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可控性,并可有湿地区域所主导,这样即使当地的湿地遭到破坏,但此湿地生态仍可自主恢复;最后则是指湿地公园要同时兼备物种生存及栖息保护、生态教育及旅游等多种功能。

1.2 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特征

研究发现,湿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水陆两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情况下常见的湿地类型主要有水体陆化及陆地沼泽化。在生态属性上,湿地同时具备水生及陆生生态系统的双重属性及生态结构和功能,并且其在空间上也具备一定的过渡性,在水体生态与陆地系统中充当了一定的自然媒介。也正是由于湿地系统的这些生态特征,使其为生物的存在营造出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再加上湿地这种介于水生及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特殊生态带,因此特殊的边缘性,在生物构成上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2 人工引导下生态湿地的自然修复原理

在对湿地进行人工引导恢复以营造时,难免会遗漏一些湿地本身就具备的功能。因此,为使湿地的自我恢复能力进一步提升,就必须要提前确定好要预先恢复的相关功能。而在确定这些功能目标时则主要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到致使湿地出现退化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果不能有效消除导致湿地退化的相应因素,即使湿地可以自主恢复也会难以取得最终的成效。其次是应当增强湿地的自我维持的功能。在进行湿地生态重建时不可避免要使用到不同的技术,而要确保湿地可以长期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不断提升湿地的自我维持的功能,从而使人为的辅助措施都能响应减少。最后则是要综合对自然现状的调研及分析,并充分考虑到不同因素的属性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湿地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最终的人工干预强度,针对性对湿地进行引导修复。

3 人工引导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当人工对湿地生态进行修复引导时,其关键之处在于要营建出全新的湿地生态,并引导其进入良性循环中。因此,人为控制应当主要从生境以及物种恢复等方面开始入手。在进行生境恢复时主要就是为了要保障湿地中物种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水环境以及其他基础环境等。

3.1 基底环境的恢复与营建技术

在湿地中,基底环境其实就是指湿地中的动植物多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其在湿地公园的营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及对生态资源的恣意破坏,使得一些湿地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并对湿地生境的稳定造成了影响。因此在建设湿地公园时,可以在对基底环境进行恢复时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并使之有利于水生生态系统中相应生物的再生。一般情况下,湿地中的地势都较平,且不存在较大的高差,同时还较为低洼经常容易积水。在湿地的土壤中,既能推进物质之间的转化,还能贮存湿地植物的可利用物质。因此当湿地的基底环境出现退化时,可根据湿地内土壤所呈现出的不良形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提升土壤的固有肥力。由于基底土壤对于湿地系统而言具有试管重要的作用,其土壤的相关特性会直接影响到湿地后期的整体景观及水处理的效果,因此在营造基底土壤时首先就应当选择合适的土壤。这往往是意向十分浩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期的监测与不断改进才能成功。由于湿地的生境较为低洼,经常处于积水的状态,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整地措施,推进湿地的排水功效进而使水生植物的立地生长条件有所改善。此外,在营造基底时可改变传统的锅底式,而采用较为多样的状态,从而使基底环境可以更加利于湿地中动植物的栖息与生长。

3.2 水环境的恢复与营建技术

对于湿地而言,不论是其固有的功能,还是其自有的生产力,都是需要依赖于水文环境的恢复来产生的。我国现有的多数待恢复的湿地都具有一个共性特征,即其水文系统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人类活动的干扰,并出现退化的现象。而不论是哪种人类活动都会给湿地带来进一步的恶化。在进行水环境恢复时也应当适当采取一定的人工干预措施,使湿地内的水体可诚心出周期性的变化,从而保持水体的固有特征。其次在水体中还应建立多样的生物群落,以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体生态属性的恢复。鉴于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水污染的情况,并且这种污染多数都来自于湿地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质,因此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控制,如可使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进行处理。

3.3 湿地生态的物种恢复技术

湿地中,植被作为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不仅可以在湿地公园中体现出景观的效果,还能维持湿地中的生态功能,时湿地中最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因此人为引导下湿地生态的物种恢复时,除了要效法自然意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湿地生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及休憩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配备设计植物时,应当结合湿地的环境,使安置的植被可以起到美化环境与提升空间层次感的目的。其次,在配置物种时应当以本土以及自然为主,并尽量确保地带性植物的多样性,从而就能促进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结束语

通常情况下,湿地都为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因此在建设湿地公园时需要通过人工引导,在结合当时实际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对湿地生态进行保护或者恢复。同时在人工干预过程中还应当遵循自然固有的自我修复能力,使人为干预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克光, 张磊, 肖百霞. 基于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规划探索 ——以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 建设科技, 2018(16):123-127.

[2]秦趣, 崔小平, 代稳. 人工湿地公园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评价研究[J]. 节水灌溉, 2014(7):63-65.

[3]王欣, 林双盈. 基于生态修复目标指引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以三亚市东岸湿地公园为例[J]. 城乡规划, 2017(3):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