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项目案例 设计园地 新闻动态 设计团队 党建/宣传 联系我们  
 
设计理念
设计实践
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设计园地>> 他山之石
水乡盛景再现沪郊—江南圩田综合水生态系统修复设计

lc.njfu.edu.cn   2024-08-22

       江南圩田的“式”并不拘泥于大小方圆曲折的空间形态,而是强调通过“戗圩、河渠、闸堰”的技术措施,构建起“筑堤围田”水绿协同的健康生态空间。江南圩田的“法”也并不聚焦在浚河置闸的工程技术,更多是探索其内在所蕴含的渔米饮食、雨洪调节之间的动态平衡与生态逻辑。并通过径流调节、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滨水聚居、滨水审美等措施完善生态系统服务的辅助功能。遵循“顺水而为”师法自然的改造理念,形成三生融合的整体人文与自然生态系统,再现江南圩田的往昔盛况。

设计策略 

       设计团队采用GEEM评价模型分析场地现状,揭示了当地农业效能独大、经济效益主导下水绿冲突的发展困境。基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整体人文与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对“水—绿—人”三者关系的研究,引导场地动植物群落的自发性演替,为长三角地区的鱼塘养殖与湿地净化、动物栖息地恢复的结合提供了研究的新范本。

水下森林

       水下通过多维度不同高度的沉水植物搭配,设计种植耐寒常绿矮苦草等植物,保证净化能力的同时形成“水下小森林”的景观效果,为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提供了充足栖息空间。


桑基鱼塘

       利用疏浚圩田河渠网络和鱼塘的淤泥垫高圩堤和戗岸,并在圩堤上种植当地桑树等乡土树种,形成水陆交错、复杂多样的自我维系的健康生态系统。

圈堤联圩 

       圈堤联圩,是在原生基地条件上的创新的治水活动,它一方面增强了圩田整体规划的科学性,便于分区分级管控;另一方面由于“塞支强干”的作用,强化了圩堤的结构稳定性。

鹭鸟栖息地 

       圩田作为次生湿地,水陆边缘效应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本项目采取保育为主、修复为辅的生态保护策略,构建了净化湿地缓冲区以及圩田修复区、浅滩修复区、林带保育区、农田修复区、荷塘修复区五大区域。建立种质资源库,实现本土资源原生保护。

智慧农业 

       通过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对环境感知的全面化、数据采集的精准化、信息传输的无线化、设备控制的智能化,借力物联网技术,实现江南圩田农事活动、种质资源、鱼塘净水数字监管、精密智控。

社会意义

       恢复了生态平衡后的江南圩田,吸引了上海城市里的高知青年重返乡村,并为其提供新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机会,唤醒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项目地点:上海市青浦区

项目面积:54.74公顷

设计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SLADI)

设计团队:王文姬、卫丽亚、姜娟、王冬冬、徐尔露、曹立江、黄海红、张婕、陈蓉、黄平帅、李施言、赵正阳、申琳子、李珺玉、杜安、荆贝贝

施工单位: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上海青浦区金泽镇人民政府